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4篇
系统科学   73篇
丛书文集   33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研究方法   2篇
综合类   118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IPA类共聚温敏水凝胶中水的状态和耐热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与丙烯酸钠(SA)及甲基丙烯酸钠(SMA)共聚合成了两个系列的水凝胶,研究了共聚组成与水凝胶基本性质的关系,并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热失重法(TG)研究了此类水凝胶中水的状态和耐热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证明了如果中微子具有质量,那么膨胀宇宙的临界减速因子q_c就不是通常所说的1/2而是等于1。  相似文献   
3.
利用UPS、XPS、AES、△φ和热脱附等方法,研究了室温、低分压下氯在Cu(100)面上的吸附行为以及它对氧共吸附的影响。氯解离化学吸附在铜表面上,其吸附过程包括初始快速吸附,然后缓慢增加至饱和两个步骤。吸附引起铜表面轻微氧化,但表面没有重排,即使升温氯原子也没有进一步向下扩散,热脱附的唯一产物是氯原子。室温下,氯的预吸附降低甚至完全阻止了氧的接续吸附;而预吸附氧至饱和也不会阻碍氯的接续吸附,氯的接续吸附促使氧原子进入体相和铜原子向表层扩散。  相似文献   
4.
经氨空气水物系吸收性能试验表明,L 角钢挡板塔盘具有结构新颖简单、加工安装方便、生产能力大、板压降小、效率高、传热传质效果好等特点,是一推广应用的新塔型,并提出冒夫里板效率 E_(mv)和体积传质系数 K_(yv)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5.
对δ(G)≥8的连续三次图G是边可重构的定理给出了一个简单证明。此外还证明了,当δ(G)=7,γ(G)≤82以及δ(G)=6,γ(G)≤17时,连续三次图G是边可重构的  相似文献   
6.
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教学资源,挖掘潜力,开设面向跨专业学生的几何量精密测量系列实验.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打好宽厚扎实的基础,培育其厚积薄发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走出科学教育的现代迷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人文之争已历经上百年,在以知识为主导的新时代,科学教育倍爱世人的青睐。科学教育既是科学人才的产床,也是人性异化等扼杀人类文明、威胁人类生存的制造之所。科学教育必须走上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才能走出现代迷惘,并最终使科学真正带给人类以福祉而不是灾难。  相似文献   
8.
本方法对光学玻璃进行直接光谱定量分析,实验采用直接固体试样、垂直电极、光流电弧摄谱,标样与试样基本成份一致,消除了干扰。方法快速,准确,灵敏,简便,并同时测定多项元素。  相似文献   
9.
JXTA技术中RPV的改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XTA技术的对等网络中普遍存在RPV管理不足的现象,该现象对网络中的信息传递有较大影响.分析了现有RPV中的聚集对等点信息管理的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查询效率和网络性能的降低.提出了对RPV的改进策略,并给出了相应的查询消息发送机制.改进后的RPV策略提高了查询效率,并改善了RPV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The preparation of SmOx/Rh(100) and CO adsorption on this model surfac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with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AE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spectroscopy (TDS). The oxygen adsorption on the SmRh alloy surface leads to the aggregation of Sm on the surface. The thermal treatment of this oxidized surface induces the further agglomeration of SmOx on the Rh(100) surface. Compared with CO TDS on the clean Rh(100) surface, three additional CO desorption peaks can be observed at 176, 331 and 600 K on the SmOx/Rh(100) surface. The CO desorption peak at 176 K may originate from CO adsorbed on SmOx islands, while the appearance of the CO adsorption peaks at 331 and 600 K, depending on the oxidation state of Sm, is attributed to CO species located at the interface of SmOx/Rh(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